株洲市委書記曹慧泉:完整、準確、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 闖出株洲高質量發展新路子
2022-09-15 15:09:42
來源:紅星云 | 編輯:王珈 |
瀏覽量:38098
?完整、準確、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
闖出株洲高質量發展新路子
株洲市委書記 曹慧泉
理念是行動的先導,發展理念根本上決定著發展成效。《習近平談治國理政》第四卷中指出,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對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許多重大理論和理念,其中新發展理念是最重要的、最主要的。新發展理念是一個整體,回答了關于發展的目的、動力、方式、路徑等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,闡明了我們黨關于發展的政治立場、價值導向、發展模式、發展道路等重大政治問題。黨的十八大以來,新發展理念引領中國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,也引領株洲實現了從高速增長到高質量發展的路徑轉向。這十年,株洲從傳統老工業城市向制造名城、幸福株洲蛻變,綜合實力大幅提升,生產總值先后跨過2000、3000億元臺階,達到了3420億元,產業轉型步伐加快,生態環境持續改善,人民福祉持續增進,城市形象大幅提升。我們深刻感受到,株洲改革發展取得的每一個成就、實現的每一次跨越,根本在于習近平總書記舉旗定向、掌舵領航,根本在于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有力實踐。我們深刻感受到,越是形勢復雜、任務艱巨,越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和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,永葆“闖”的精神、“創”的勁頭、“干”的作風,把完整、準確、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要求落實到工作中去,加快推進高質量發展,奮力譜寫現代化新株洲的壯美篇章,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株洲力量。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,把握新發展階段的新要求,只有堅持問題導向,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,切實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關鍵問題,切實解決好影響構建新發展格局、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突出問題,才能精準地貫徹新發展理念。特別要立足自身條件和可能,突出放大優勢、補齊短板等重點問題,絕不能脫離實際干、不顧條件干。十年來,株洲緊盯動能轉換、轉型升級、綠色發展等問題,傳承“廠所結合”基因,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全面深化各領域重點改革,打贏清水塘老工業區搬遷改造戰,全力打造“中國動力谷”,“3+3+2”現代產業體系加速構建,全省4個世界級產業集群株洲占據“半壁江山”,國家級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達58家,位列中西部非省會城市第一位,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保持全省首位,連續獲評全國10個工業穩增長和轉型升級明顯的市州。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、國家園林城市、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、全國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。走在新征程,完整、準確、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,必須體現到謀劃重大戰略中,全面落實“三高四新”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。我們將堅持“聚焦、裂變、創新、升級、品牌”工作思路,充分發揮產業和創新深度融合優勢鍛長板、補短板、強弱項,把株洲建設成動力之城、創新之城、開放之城,讓株洲先進制造業代表國家深度參與全球競爭。以重點突破帶動整體水平提升,以一域之光為全局添彩。人民是黨執政最深厚基礎和最大底氣。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。為人民謀幸福、為民族謀復興,既是黨領導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,也是新發展理念的“根”和“魂”。十年來,株洲堅決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,堅持發展為了人民、發展依靠人民、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,大力推進以崗位、學位、床位、梯位、車位、廁位“六位”為重點的民生實事,全市2個貧困縣、166個貧困村、16.4萬貧困人口全部摘帽脫貧,提前三年實現整體脫貧、同步全面小康,為實現共同富裕奠定了堅實基礎。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“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”的目標。把握新發展階段,貫徹新發展理念,要更加注重共同富裕問題。走在新征程,完整、準確、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,必須牢記根本宗旨,始終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。我們將切實回應企業和民生關切,提升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,著力打造文明典范株洲、數字智慧株洲、創新創業株洲、生態宜居株洲、品質魅力株洲,推動共同富裕取得實質性進展。立足國內,放眼世界,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深刻調整,外部風險空前上升。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,必須增強憂患意識、堅持底線思維,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,隨時準備應對更加復雜困難的局面,把安全問題擺在非常突出的位置,把安全發展貫穿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。十年來,株洲堅持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的重要要求,積極推進市域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,扎實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,有效化解各類矛盾風險,奪取了疫情防控和抗洪救災等重大勝利,為經濟社會發展筑牢了安全屏障。走在新征程,完整、準確、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,必須落實好“疫情要防住、經濟要穩住、發展要安全”的要求,科學統籌發展與安全,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。我們將以“時時放心不下”“事事放心不下”的責任感,把困難估計得更充分一些,把風險思考得更深入一些,下好先手棋、打好主動仗,牢牢守住意識形態底線,壓實疫情防控責任,緊繃安全生產之弦,保持產業鏈供應鏈穩定,強化債務風險化解、糧食供給及能源保障,切實維護政治安全、社會安定、百姓安寧。
責編:王珈
初審:王珈 二審:李毅哲 終審:于芳
來源:紅星云